1940年11月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由延安輾轉遷址到河北邢臺,留下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鄧小平、劉伯承、羅瑞卿、何長工及抗大學員生活、學習、戰斗的崢嶸歲月。抗大紀念館陳列著自抗大1936年建立到新中國成立14年的建校史和艱苦卓絕的戰斗史的大量圖片和實物。
置身抗大紀念館內,觀賞著件件珍貴的文物,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營養會潛移默化地洗滌著人們的靈 魂,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抗大精神會自然而然地浸染著人們的心靈。這里已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軍委副主席遲浩田親筆題寫的“國防教育基地”的匾牌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發光。
邢臺縣前南峪村,是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敵后總校所在地。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陳列館坐落在河北省邢臺縣漿水鎮前南峪村,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2年被中央軍委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該館北依滔滔大河,南眺巍巍太行。居高臨下,氣勢恢宏,整個建筑由青石砌成,顯得格外質樸、莊重。該館由省、市、縣三級政府投資建造,總投資約250萬元,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100平方米。工程于1997年奠基,于1999年4月30日竣工,是一座規模較大的抗大專題陳列館。陳列館門楣鑲嵌著楊成武上將題寫的匾額。館內由序廳、主題廳和西展廳三部分組成。序廳的中央黑色的花崗巖臥碑上鐫刻著金色的前言。毛澤東同志為抗大制定的“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尤其引人注目。這里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2700年以前,漿水鎮曾是邢國國都和襄國國都,抗日戰爭時期是邢臺縣解放區政府所在地,同時也是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總部所在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劉伯承、滕代遠、何長工等部分中央領導曾在這里學習和工作過。
該館由國家旅游局局長何光暐題名的“前南峪生態旅游區”系全國百家農業旅游示范點之一,它位于邢臺縣西部漿水鎮,距邢臺市區60公里,景區內有邢和線,平涉線穿越而過,交通便利,它北距云夢山23公里,南距峽谷群25公里,東距白云山7公里,處于邢臺縣主要景區的中心地帶。駐在這里可以給你提供紅色愛國基地游、生態自然健康游、山水秀美奇觀游、地質地貌科學游、宗教歷史文化游。
景區規劃面積116.8平方公里,內有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80多處,由抗大觀瞻區、生態觀光區、化山攬勝區等十大景區組成。景區內山清水秀,氣候宜人,七月份平均氣溫24℃,是一處傳統教育、科學考察集、旅游觀光、消暑避暑、回歸自然、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景區。素有“太行明珠”之稱的前南峪共有384戶,1300多口人,在抗大精神的指引下,充分發揮了艱苦創業的革命精神,特別是60年代以后在黨委書記郭成志的帶領下,進行的治山、治水、治溝以及經濟林的建設,取得了全國注目的成績。七條光禿禿的山溝被治成“材林頭,干果腰,水果腳”,只要你踏入了被治理的溝中,就猶如進入林海之中,綠色的枝葉猶如波濤大海,各種花果似隱似現,如五彩繽紛的珊瑚。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到目前林木覆蓋率已達90.7%,植被覆蓋率達94.6%,95年榮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五百佳”提名獎,被林業專家譽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這翻天覆地的變化給人們帶來了幸福,黨委書記郭成志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歷任八、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現在前南峪村正在走集體主義道路,老人實行退休金制度,全村統一蓋房,村委會補助一半費用,已由窮村變成了一個治安穩定、人心向上、生活富裕的有名的小康村。
近五年間,郭成志又帶領一班人轉向了旅游的創業,初步建成了抗大紀念館、紀念碑、大型浮雕和全部引進國外品種的萬邦珍果園,萬株唐代板栗園、保健藥用植物園以及桃花嶺、杏花坡、紅果梁、玫瑰園、蘋果山、練膽峽棧道、七星水潭、亭廊等20多個景觀小區。
前南峪生態觀光區現有三大特色:抗大遺址及展館的紅色之旅、生態農業的綠色觀光、自然野趣的坐化山攬勝。
紅色旅游是集體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為一體的旅游活動,十大景區之一的抗大觀瞻區,它是整個景區的靈魂。現已建好的抗大紀念館、紀念碑和大型浮雕,恢復的滕代遠、何長工舊居、漢白玉雕像和抗大部分學員題詞刻成的千米碑林。2001年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被國防部列為“國防教育基地”,國家軍委副主席遲浩田親筆題寫的“國防教育基地”的匾牌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發光。
在抗大紀念館內,陳列著自抗大1936年創立到新中國成立14年的建校史和艱苦卓絕的戰斗史的大量圖片和實物,紀念碑有原國家主席胡耀邦的題詞,而大型浮雕則是抗大學員在抗戰期間學軍事、學文化、開梯田、反掃蕩的生動寫照。首長舊居里陳列著滕代遠、何長工生活戰斗用過的部分實物和資料。不久將開放建筑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的山中坑道戰備工事,使大家進一步了解毛澤東時代“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思想的部分縮影。
展示內容
迎面墻壁上懸掛著抗大校旗和抗大校門照片。東、西墻壁上分別為八路軍軍歌和抗大校歌,整個展廳肅穆、凝重。
主題展廳分四部分:
一、抗大在陜北的創建與前期發展;
二、抗大在敵后太行的崢嶸歲月;
三、抗大、越抗、越大、抗大分校及附屬陸軍中學等;
四、抗大精神光照千秋。
展廳以大量的文物、照片、圖表等再現了抗大當年的學習與戰斗生活。
西展廳,由邢臺縣投資30萬元,陳列了“邢臺縣山區建設輝煌成就展覽”。歌頌了建國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英雄的太行兒女,繼承和發揚抗大的光榮傳統,治山治水,改天換地,使革命老區的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陳列館還配有接待室、影視室、文物藏品庫、資料室等設施。陳列館的北面,為原有建筑抗大紀念碑。通高258米,全部由漢白玉砌成,端莊、穩健,造型高直。時任黨的總書記胡耀邦題寫碑名,原抗大校長徐向前,副校長、教育長何長工等為紀念碑撰寫碑文。紀念碑前的廣場,栽植松柏樹,稚碧俏綠,四季常青。
沿山間小路拾級而上,在西部山頂上,即是樹蔭掩映之中的抗大校首長舊居等遺址。其腳下樓房林立的村民新居,顯示了革命老區的巨大變化。
宏偉壯麗的抗大陳列館與花果飄香的前南峪生態經濟溝試驗區交相輝映,使這塊太行山最綠的地方,更美、更迷人。
抗大舊址
河北省邢臺縣漿水鎮前南峪村,是太行山區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子,在硝煙彌漫的抗日戰爭時期,這個普通的小山村卻度過了極不平凡的歲月,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敵后總校就設在這里。
黨和政府對前南峪抗日軍政大學舊址進行了妥善保管和維修,1986年6月(抗大建校50周年),投資32萬元,修建了抗大紀念碑。紀念碑肅穆地矗立在前南峪村口,碑上刻有胡耀邦、徐向前、何長工的親筆題詞。抗大陳列館設在紀念碑對面的南山坡上,建筑面積1100平方米,總投資250萬元,在紀念碑前設有面積3000平方米的廣場,供參觀者瞻仰和舉行集體活動。這里保留著鄧小平、劉伯承、左權、彭德懷、呂正操和抗大副校長羅瑞卿、滕代遠、教育長何長工、政治部主任張際春的舊居以及電臺、圖書館、總機房等舊址。1995年,前南峪抗日軍政大學舊址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確定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這里,曾鍛造出一批批民族精英,他們把革命的火種播向長城內外,撒遍大江南北。走進這靜寂的小山村,追尋英烈的足跡,依然可以感受到艱苦奮斗、英勇犧牲的抗大精神。
抗大簡介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的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大學,于1936年6月1日在陜北瓦窯堡創建。1937年初,“紅大”隨黨中央機關遷到延安,更名為抗大,毛澤東任學校教育委員會主席,林彪任校長,羅瑞卿任副校長。抗大建校之初,毛澤東親自為抗大制定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
為了貫徹教育與戰爭相結合的原則,1939年6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了《關于抗大陜公等學校遷移晉東南的決定》。7月10日,抗大總校以“八路軍第五縱隊”番號,在司令員兼政委羅瑞卿率領下,告別延安,向敵后根據地挺進。五千抗大師生渡黃河,涉汾水,翻呂梁,越太行,經陜西、山西、河北3省的25個縣,行程1250千米,輾轉一年多,擺脫了日軍的圍追堵截,終于在1940年11月到達邢臺縣漿水鎮,對外公開稱為“青年抗日聯合縱隊”。